7月9日,“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在松江云间粮仓·云间艺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共松江区委宣传部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陈佩秋公益基金会协办,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与上海云间粮仓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现场展出陈佩秋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30余件书画作品以及珍贵文献资料,其中《闵行一条街》《墨兰》《竹杪百重泉》《霜叶竹禽》《花树春风又一年》《春风得意》等都是佩秋先生各个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全景展现了陈佩秋先生数十年崎岖不平、步履艰辛的创作道路和人生轨迹。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宋仪侨,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张维平少将,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会长韦源,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书记张丹丹,上海陈佩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庞沐兰,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谦,松江区政协主席刘其龙,松江区人大副主任杨飞云,松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徐界生,松江区政协副主席、区文化旅游局局长金冬云,上海清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费滨海,交通大学传媒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秘书长蒋宏,上海云间粮仓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鲍炳新、CEO鲍颖,著名艺术家蔡瑞坤、汪东东、何曦等。
“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揭牌
开幕式上,李谦区长和谢稚柳、陈佩秋孙女谢兴共同为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揭牌,并由张树林副理事长代表上海陈佩秋公益基金会向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赠书。谢稚柳与陈佩秋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将致力于打造集研究、展示、教育、交流、服务为一体的艺术中心,旨在展示谢稚柳、陈佩秋在国画、书法、鉴定等领域的艺术成就,弘扬谢稚柳、陈佩秋的艺术精神。中心成立后,还将邀请知名艺术家、学者等举办相关展览、讲座、沙龙等。随后,还举办了陈佩秋上海文化系列海派山水画“诗意江南”全国交通联合卡首发式,旨在推动陈佩秋先生的艺术作品走进大众生活。
品读陈佩秋的艺术人生
陈佩秋先生是上海中国画院最年轻的画家之一,在花鸟、山水、工笔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佩秋先生曾对自己走过数十年崎岖不平、步履艰辛的创作道路有过如下概述:“余甲申岁考入国立艺专,修习山水,自清代六家、四僧上溯于宋、元。庚寅年后,得睹宋、元、明、清诸家真迹。此时,余尤醉心宋人花鸟,大凡纨扇、手卷、立轴,能商借真迹者,皆一一用心加以临摹。丙午巨变,十年休歇,不知画为何物,何物为画。文革结束,重修绘事,复又倾注于色彩绚烂之西方印象派诸家。期间,尤喜莫奈、雷诺阿、德加。累累试图以其缤纷色调、朦胧笔意,装饰自家门面。师造化,万一之所得又难定难评。终使难定难评,画者仍然以自身画笔,描绘与抒发自身对客观之感受与体会。”
1956年,佩秋先生创作的《天目山杜鹃》横空出世,先是获上海青年美术展览一等奖, 第二年又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1984年,《红满枝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佩秋先生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佩秋先生不仅在书画艺术上成就卓著,而且在古书画鉴定和诗文创作方面同样令人瞩目。
与精彩的书画作品同时亮相本次展览的,还有珍贵文献资料,涵盖了人物传记、作品图录、理论著述、杂志报道等各个方面,更有陈佩秋先生《1960年美术创作规划表》等鲜少面世的藏品。本次展出的文献资料源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佩秋先生年谱》,旨在为有志于研究陈佩秋先生艺术的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佩秋先生说过,“我这一生既然选择了学画,并把它作为职业,这便是长时期的事。前人说:‘学无止境’。到老来,我更体会到这是经典之言。学,是为了应用,所学的越多,也越能派上用场。几十年来的岁月,用在慢慢的学习上。到了快八十的高龄,还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陈佩秋先生献身中国书画艺术长达76年,无疑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如今斯人已远行,好在其作品还留存人间,供人观摩欣赏也是幸事。
松江是上海之根,历史文脉源远流长。作为松江新晋文旅地标,云间粮仓在启动之初便着手打造云间艺术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曾先后举办“画说经典展”、“行迹——汪家芳画徐霞客游记”、“风华正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陈燮君油画展”等重量级展览,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从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到云间粮仓艺术馆,“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再度亮相,两次展品皆是精心挑选,无疑给广大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陈佩秋先生艺术人生的宝贵机会,也将有力助推松江打造人文之城、书画之城。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9月12日,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云间粮仓公众号!